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就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如何做到产业兴旺?发展山楂产业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之一。为了进一步了解并推动我市山楂产业的发展,榆林市榆阳区老科协部分会员,在名誉会长李海琦、会长周凤斌等领导的带领下,于9月22日至23日,赴山西省农业大学,就山楂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考察学习。期间,我们考察了中国北方林果苗木繁育基地、国家梨产业林木体系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山西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山楂育苗基地,现就考察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山楂及特性
山楂,又名山里果、山里红,蔷薇科山楂属,落叶乔木,树高可达6米。在山东、陕西、山西、河南、江苏、浙江、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地均有分布。 核果类水果,核质硬,果肉薄,味微酸涩。山楂集生态功能、景观观赏、文化意蕴、经济食用药用为一体的优良树种,市场前景好,发展空间大。
(一)适应强
山楂在极限温度-36℃——43℃、海在100——2500米、每天5-7小时光照均能生长。在山地、平地,背坡、阳坡,酸性、碱性,黄土、砂土都可以种植。一是成活率高,苗木可自育、可调用,成活率达90%以上。二是寿命长,一般树龄均可达到100年以上,河北省兴隆县现存活一棵山楂树树龄约1500年。三是开花晚,较杏、桃、苹果晚20—30天,可完全避免晚霜冻害。四是好管理,山楂耐旱、耐涝、耐病害、耐贫瘠,田间管理较苹果、桃、杏等粗放,可精细化管理也可粗放管理。收获简单,可人工采摘也可杆打采收。五是耐储运,山楂成熟大约在10月上旬,且不怕秋雨多造成果裂和霜冻,成熟后在3℃-5℃条件下可储存约8个月,普通地窖可储存约5个月。
(二)价值高
山楂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是药食同源的优质食品。山楂含有人体所不可缺少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钙及维生素C等,可加工成糕糖、果脯、蜜饯、果汁、果酒、果叶茶等150多种产品,有生津止渴、健脾开胃、消食化滞、活血利痰等功效,被称为“疗效食品”“营养保健品”。山楂有散淤、消积化痰、解毒、止血、防暑、降温、提神、清胃、醒脑、增进食欲等医疗功效。据统计,已用山楂制成八类、100多种中成药。经中医临床试验,山楂制剂对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颇有成效。国外试验也证明,山楂药物对心血管病有疗效,目前已从山楂中分离出黄酮素成分30多种,其中牡荆素是抗癌作用较强的物质。山楂中维生素C含量在我国各种果品中仅次于枣和猕猴桃,维生素C对致癌物质有阻止作用。山楂果核及叶片等都含有丰富的保健成分,也已开发出许多药品,所以山楂更加受国内外医疗界的重视。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山楂需要量越来越大。
(三)效益好
一是经济效益好。山楂嫁接苗栽植后一般2年即可开花结果,5年便进入盛果期。新特品种精细管理每亩产量约5000斤、纯收入约10000元,常规品种粗放管理每亩产量约4000斤、纯收入约8000元,常规品种不管理每亩产量约3000斤、纯收入约4000元。二是生态效益好。山楂树根系发达,枝繁叶茂,防沙固土保水效果好,春天一片白、夏天一片绿、秋天一片红、冬天一片林,是美化绿化环境的优良树种。山楂可以与山地苹果、桃、杏等水果形成有效互补,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三是社会效益好。山楂可观赏、可鲜食、可加工、可入药,产业链长、辐射面宽、附加值高,能有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又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二、山西省太谷区及山楂产业发展情况
(一)太谷区的基本情况
太谷区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晋中盆地,下辖3镇5乡3个办事处和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1050平方公里,常驻人口32.8万人。是晋商策源之所、中国玛钢之都、国家卫生县城、晋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所在地,全省知名的农业强区、教育强区、文化强区。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1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52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21元。
地貌形态有山地、丘陵、平原三种,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平川与山地、丘陵比例是37:53。太谷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处东经112°28'—113°01′,北纬37°12′—37°3′2。年平均气温9.9摄氏度,年平均温差约6℃左右。无霜期176天,降水季节分布不均,据1960—1985年资料分析,年平均降水量约458毫米左右。
(二)太谷区山楂产业发展情况
1、总体情况
近年来,太谷区区委、区政府立足实际,先后提出“果林牵头”、“林果立县”、“生态立县”的发展思路,制定了“三年大育、五年大栽、实现大地一片红”的山楂发展规划。同时通过国家项目、山西农大的项目等重点项目的拉动,太谷区山楂栽培有了长足发展。截至2022年底,全县山楂栽植总面积约约为10万亩,各乡镇均有分布,其中结果期果树面积约为8万亩,年产量达12万吨,产值4.8亿元,山楂产业真正成了太谷区地方特色优势产业。
2、主要特点
(1)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为实现果品就地加工增值,太谷区大力发展山楂深加工,到2022年底全县拥有山楂加工企业9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年加工鲜山楂5万多吨。主要产品有果丹皮、罐头、原浆、饮料、小食品、药品等10大类120多个产品,销往20多个省、市、自治区,部分产品销往美国、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2)技术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为进一步加快太谷区果品产业发展,扎实推进好品种、好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自2022年起,太谷区委托山西农业大学,建立了覆盖区、乡、村三级的果树技术服务体系,初步规模3000人,到2030年发展到5000人,从人员、技术、工具、果园、网络提供全方位服务,负责全区果树好品种、好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工作。
(3)管理逐步实现标准化
为做强、做优山楂产业,全区全面推广山楂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山西农业大学建设的标准化育苗基地5亩,共有山楂试验示范品种20余种。建有标准化栽培管理示范园10个,通过合理调整树体结构、加强果园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果园土壤管理和无公害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措施,产地环境和果品质量均达到无公害果品生产技术要求。
三、榆林发展山楂产业的优勢
(一)“天时”
榆林地处东经 105°29′~111°15′和北纬31°42′~39°35′之间。地势由西部向东倾斜,西南部平均海拔1600--1800米,其他各地平均海拔1000--1200米。全年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93.5——2914.4小时,昼夜温差大,通风条件好,年平均降雨量414毫米,近几年,随着生态环境的好转,降雨量明显增多,达到500mm以上,无霜期165天,发展山楂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山楂在榆林大约5月开花,能有效避免春天花期冻害。2021年全市遭遇历年来少有的春天冻害天气,造成杏、桃、苹果等果树受损严重,而山楂树开花较晚未受影响。
(二)“地利”
一是土地广阔,全市总土地面积4.3万平方公里,南部丘陵沟壑区和北部风沙草滩区均适宜种植山楂,山楂发展地多面宽。二是栽植条件较好,全市大部分地区水、电、路等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好,滴管、喷灌等“水肥一体”现代化农业设施广泛应用,具有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基础条件。三是区位优势明显,榆林地处中西部结合地带,位于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之处,承接东西南北。西包铁路复线、太中银铁路和青银、包茂高速榆林段建成通车,榆阳4C级机场建成投运,高速公路总里程居全省首位,铁路总里程达到1021公里,有利于山楂产业加工运销。
(三)“人和”
以榆林市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为契机。一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巩固“全市森林城市”建设成果,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发展山楂是我市建设榆林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需要。二是乡村振兴正处于历史窗口期。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根基,抓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效衔接的五年过渡期,积极发展山楂产业,可以与特色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农旅融合,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发展山楂是我市助推乡村振兴的需要。
根据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林学家尹伟伦院士团队绘制的《全国山楂适宜种植区分布图》来看,我市处于全国山楂生长适宜区域;从山楂种植纬度、海拔、土壤、降水、有效积温、无霜期等气候及地理要素来看,我市具备山楂种植的自然条件;从市内外山楂种植实地调硏来看,我市发展山楂产业切实可行。
四、发展山楂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
一方面是领导层面的认识问题。对山楂的经济价值和生态环保价值还没有真正认识,没有上升到市、区、县顶层方面的认识和决策,使其远远未达到产业发展、造林绿化、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等战略性层面来研究和认识,更没有把山楂产业真正当作稳定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的特色经济产业来考虑发展。另一方面是群众对山楂产业发展的认识问题。我市山楂种植数量较少,只有少量和零星种植,不像苹果、桃、杏等传统水果家喻户晓,比如榆阳区近年来的山楂种植面积不足500亩,且都是个别村户自发零星栽种,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目前处于观望状态。吴堡县乡村道路两旁和家庭院有少量种植,靖边县有规模比较大一点的果园,但效益不好,老百姓依然没有见到红利,发展起步晚,没有纳入农业产业发展项目,种植规划和田间栽培管理技术空白。
(二)果品品质不高
全市栽植的山楂,品种虽然有不少,但品种混杂,早熟品种较少,中熟品种以大金星、五棱为主,栽植面积不多。燕瓤红、燕瓤青、辽红等晚熟品种比例较大且品质不一,造成加工品种的栽植面积所占比例较大,鲜销品种比例低,不能满足市场对于鲜销果品的需要。部分果园由于效益不好,老百姓对其投入跟不上,缺少水利等基础设施,肥水供应严重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山楂的质量。
(三)科技研发能力弱
由于山楂产业在榆林的发展还属起步阶段,缺乏必要的设备和经费,科技自主研发能力较弱。科研和推广由于缺乏必要的研究和推广条件,难以开展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基础研究以解决生产的技术瓶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山楂产业的发展。
(四)销售渠道不畅
目前,全市的山楂有零星分布,大都以观赏为主,老百姓也缺乏管理,产量很低,没有形成有效的销售渠道,更谈不上正规顺畅的营销网络。全市山楂大部分以鲜果出售于收购商。几乎没有以果脯、果汁、果丹皮、果酱等传统品种的产品,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品更少,收购山楂价格低,且不稳定。这就造成造榆林市山楂销售渠道不稳定,小年产量低、收入低,大年产量高但果贱伤农,仍是低收入,调动不起老百姓的积极性。
(五)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从榆林发展山楂产业的形势分析,榆林是非常适合山楂的种植,但目前,市县区一级对山楂没有整体的规划,更没有大力的宣传推广,有的老百姓根本不了解山楂的用途和价值。整体对山楂的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对外交流与合作不够,多少年来市里没有举办过关于山楂产业的各类活动,没有挖掘深层次的山楂产业文化,没有带动与本市山楂相关的其它产业发展,如山楂旅游产业。
五、山西省太谷区考察后的启示和对榆林市发展山楂产业的建议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的要求,要把山楂产业提升到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不可或缺的战略定位,要抓住党和国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五年关键期,下大力气,进一步推进榆林山楂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充分认识发展山楂产业的重要意义
一是山楂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是药食同源的优质食品。据北京食品研究所分析,含碳水化合物22%、蛋白质9.7%、脂肪9.2%,在100g果实中含铁2.1mg、钙85mg、维生素C89mg。山楂果肉还含有果酸、花色苷和果胶等物质,山楂中的牡荆素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二是经济价值较高。根据国际国内市场来看,对山楂是需求大于产出。目前亩产3000斤左右,每市斤大概在2—3元资金,亩产值达7000元到8000元。所以发展山楂产业真正是实现乡村振兴的致富产业。三是发展山楂产业是增加乡村旅游元素的特色树种。山楂树冠整齐,枝繁叶茂,花白色,果实红色,艳丽可爱,也是良好的园林观赏植物和绿化树种。要进一步依托山楂产业,把发展山楂与红色文化旅游、沿黄观光旅游、乡村农事体验游等结合起来,形成观光、采摘、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田园人文旅游产业链,农旅融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加大政府对山楂产业的扶持力度
加大对山楂产业的扶持力度,从规划设计、宣传发动、品种引进、示范推广、技术培训、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支持。出台一系列加强果品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扶持发展果品生产、加工、贮藏、销售等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鼓励支持他们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山楂产品,带动山楂产业向纵深发展。大力整合涉农项目,抓好果园道路、水利、树下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山楂产业发展打好基础。建立以农民为主、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广泛吸纳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山楂产业发展。市财政每年以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投入一定的资金来发展山楂产业,有重点的扶持一批示范园、示范点建设,对发展好的企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等实行“以奖代补”,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立足实际,尊重自然,因地制宜,按照分区域种植、分品种布局、同步骤实施的原则,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传统品种和新品种结合、鲜食和加工互补,切实增强山楂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优化布局,北部风沙草滩区土地平整,灌溉等农业生产条件好,按照标准化种植,以发展黄金、甜红子等水果山楂品种为主;中部较平整的地方,以发展大金星、秋金星、大绵球、大五棱等鲜食和加工兼顾的品种为主;南部丘陵沟壑区受生产条件限制,以发展铁山楂、七月红、八月红、秋金星等打浆、切片、制药品种为主。
(四)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
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打造一批企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山楂种植样板,树立山楂种植典型,让群众看到身边实实在在的利益,从而辐射带动周边群众主动发展山楂产业。积极招商引资,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通过“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同步带动苹果、杏、桃等水果产业发展。
(五)强化人才培养和果树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加强山楂育苗、栽培、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队伍建设,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依托西农大、榆林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以及市林业科学研究所,集中学习培训一批、专业院校招聘一批、招商引资引进一批等多种方式,培养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山楂专业人才队伍。要强化市、县、乡、村四级山楂技术服务体系建设,配备必要的硬件和推广经费,充分依托专业院校、科研院所,加快提升市农科院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推广山楂标准化生产技术、为生产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